牵挂的温度
浏览:3018 次
0篇评论
清晨上学时母亲塞进书包的鸡蛋还带着余温,深夜台灯下父亲悄悄放在桌角的牛奶飘着白雾。这些细碎的温暖像春天的种子,在我心底生根发芽,让我渐渐明白——牵挂是生命的养分,让心灵的原野永远春意盎然。
两千多年前的曲阜城中,少年孔子在晨光里为母亲梳理白发。那双整理书简的手,此刻正握着木梳穿过青丝。"父母在,不远游"的训诫,不仅是儒家经典里的铅字,更是活在我们血脉中的温暖守则。去年初冬我参加研学旅行,行李箱里被父亲偷偷塞进护膝时,忽然想起他总在阴雨天揉膝盖的细节。原来牵挂是双向的藤蔓,在日复一日的生长中缠绕成荫。
古诗词里的"临行密密缝"穿越千年光阴,化作母亲在视频通话里反复确认我是否穿够秋衣的唠叨。上周给外婆打电话,她记不清昨天吃的药,却能准确说出我小学时最爱吃的桂花糖藕。这些带着烟火气的牵挂,如同老屋檐角的风铃,在岁月长风中叮咚作响。
当台湾同学在班会上分享家乡的凤梨酥,我忽然懂得牵挂的另一种形态。课本里"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的句子,化作阿里山云海与黄山松涛的遥遥相望。去年河南水灾时,台湾同胞连夜运送的救援物资箱上,"同根同源"四个字被雨水晕染得愈发清晰。这种超越地域的牵挂,就像春日的雨露,既滋润故乡的麦苗,也唤醒远山的杜鹃。
暮色中的校园广播响起《茉莉花》的旋律,我望着天际归巢的飞鸟,给父母发了条信息:"周末回家想吃妈妈包的荠菜饺子。"夕阳把云霞染成信纸的颜色,我知道这份牵挂正在飞向温暖的归处。
本文图片及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