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昀 jǐ yún (1724年6月-- 1805年2月),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在文学作品、通俗评论中,常被称为纪晓岚。清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政治人物,直隶献县(今中国河北献县)人。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代表作品《阅微草堂笔记》
早年经历
纪昀祖籍为应天府上元县,传其家为纪家边。明永乐二年(1404年),奉命“迁大姓实畿辅”(乾隆《献县志》),人称茶星始迁来献县,入安民里四甲籍,卜居献县城东九十里之景城镇。到纪昀,北迁已十四世。
清雍正二年(1724年),农历六月十五日午时纪昀出生,属龙,纪昀为纪容舒次子。
雍正五年(1727年),授课于及孺爱先生,这年第一次见到父亲。
雍正八年(1730年),参加童子试,并优异的成绩得‘神童’绰号。纪昀儿时,居景城东三里之崔尔庄。十一岁随父入京,读书生云精舍。
清乾隆五年(1740年),17岁的纪昀就跟邻县20岁的马氏成婚,纪昀先后有一位夫人和六房妾。
初入仕途
清乾隆八年(1743年),八月参加科试,获第一名;纪昀开始自满起来,同年长子降生,取名纪汝佶。次年乾隆九年(1744年 ),回乡乡试,纪昀所作破题,只考了个四等。
乾隆十二年(1747年),纪昀再应顺天府乡试,以第一名解元夺魁。
乾隆十三年(1748年),春天,参加会试,由于太过自负而被挡在了进士的门槛之外。
乾隆十五年(1750年),四月十六日,纪昀母亲去世,纪昀居丧守孝直到乾隆十七年八月。
乾隆十六年(1751年),纪昀在家守孝,没能参加这年的会试。次年朝廷为祝贺皇太后六旬大寿特开恩科,八月举行会试,纪昀孝服刚除没有参加。
乾隆十九(1754年),纪昀等来了正科会试,考了第二十二名,会试后是殿试,殿试后揭榜,纪昀考了二甲第四。入选翰林院庶吉士。继授编修,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
为官经历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纪昀伴驾热河。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任英武殿纂修。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任功臣馆总纂。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任国史馆总纂。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任方略馆总纂。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正月十二到五月初四,纪昀伴驾南巡。五月,奉命视学福建,官阶提督学政。
乾隆三十年(1765年),纪昀父亲纪容舒在献县崔尔庄病故,纪昀回家服丧三年。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授贵州都匀知府。乾隆帝认为纪昀学问优胜,到外省做官不能尽其所长,将其留在身边。同年四月,提升为侍学士。六月,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两淮盐政卢见曾因有营私贪污行为而被革职查办。纪昀则因为通风报信而被发配乌鲁木齐。同年十月,被遣戍乌鲁木齐赎罪。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因乾隆帝修书需要,由刘统勋荐举,将其从新疆召回,六月初至京师,暂居珠巢街,受诏校秘书。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起,任《四库全书》馆的总纂官,收书三千五百零三种,共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又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热河志》。历任编修、左庶子、兵部侍郎、左都御史、礼部侍郎、尚书。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月,纪昀次子汝传在担任九江府通判时因渎职拖欠赋税而犯法,纪昀受牵连,吏部决定将其降职调任,乾隆知道后改判为降三级留任。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纪昀被提拔为侍读学士,担任文渊阁直阁事。二月,调侍讲学士。大金川首领索诺木降。至此,大、小金川全境荡平。纪昀纂《平定两金川雅》、《平定两金川颂》。九月,充文渊阁直阁事、日讲起居注官。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三月,纪昀被提升为詹事府詹事。四月,又提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月元宵刚过,乾隆第五次南巡,纪昀伴驾。纪昀奉旨和陆锡熊、孙士毅等共同领纂《历代官职表》至乾隆五十四年完成。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纪昀任《契丹国志》总纂官。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纪昀、陆锡熊奉旨总纂《河源纪略》于乾隆四十九年完成。同年《四库全书》完成。
晚年经历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初六,乾隆在乾清宫摆千叟宴,纪昀参加。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八十大寿,前往热河避暑,纪昀伴驾。
乾隆五十六年(1792年),任《八旗通志》馆总裁。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纪昀伴驾第六次南巡。
乾隆六十年(1795年), 纪昀夫人马氏去世。
清嘉庆元年(1796年),任兵部尚书,移任左都御史。次年,又迁任吏部尚书。任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
嘉庆八年(1803年),六月十五日纪昀八十寿辰。
嘉庆十年(1805年)二月十四日,酉时,82岁的纪昀病逝于京城。
纪昀与和珅
传闻二人结怨颇多,事实上,纪昀与和珅的关系就像是忘年交。年轻的和珅处世外向泼辣。年老的、处世逐渐内敛圆滑的纪昀会时时善意地提醒和珅。两人既有政见不同带来的争吵,也有默契的配合。在工作中,更多的是和珅对纪昀的关照;在人际关系上,更多的是纪昀对和珅的帮助。同时,纪昀对自己的能力也非常了解,在文学上固然无人可比,但在治国和理财上远不如和珅。而纪昀本身就只是一个御用文人,也就是说,纪昀与和珅不会有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另一方面两个人也是当时清朝最重要的两个支柱,乾隆最仰仗的两个大臣,如果真的斗的不可开交,那就不可能有康乾盛世了。
纪昀与刘墉
纪昀和刘墉更有着不解之缘。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正是纪昀的乡试主考官。对刘统勋的知遇之恩,纪昀一直是感激零涕。而后来纪昀被发配的案件,又恰是刘墉负责。还有更巧的,举荐纪昀担任四库馆总纂官的,也是这位刘大人。刘墉,刘统勋长子。和珅专权数十年,内外诸臣,无不趋走,唯刘墉、纪昀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大臣始终不曾依附。他们一个善文,一个工书,却都有收藏砚台的癖好。有时相互赠送,也常为一个心爱之物而互相攘夺,但彼此都恬不为意,并以之为笑谈。
烟袋惹的祸
纪昀喜抽旱烟,文臣武将暗地里叫他“纪大烟袋”,有次,乾隆急诏,纪昀来不及将烟熄灭,只好把烟袋藏在靴子里去朝见圣上。烟在靴子里燃烧起来,纪昀忍着痛,希望皇上快点结束,直到裤脚冒出烟来,皇上问他怎么回事,纪昀答:“失火了!”皇上赶快让他出去救火,纪昀才颠着一只脚出去了。以后有好长时间,纪昀不得不拄着拐棍。
文字狱牵连
纪昀在乾隆时期文化专制最残酷的一片风声鹤唳中入主“四库馆”,有清以来的文字狱,到乾隆朝达到了最盛,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思想犯罪”引入法律惩治的范围之内,乾隆朝是为发轫。其文字狱的株连,也远远超过了“大清律”的规定。《四库全书》开馆期间,发生了50多起文字狱案,大多是从修书得到眼线。和纪昀一起担任总纂、总校的大员,或被吓死、或被罚光了家产,除纪昀以外,无一人得到善终。纪昀本人也曾几次被牵连进相关的文字狱中,颇有几番险象丛生。他也被多次记过,出资赔写讹错书籍。所以,在这样的政治高压下,知识分子被异化、被扭曲是难免的。
纪晓岚一生,有两件事情做得最多,一是主持科举,二是领导编修。他曾两次为乡试考官,六次为文武会试考官,故门下士甚众,在士林影响颇大。其主持编修,次数更多,先后做过武英殿纂修官、三通馆纂修官、功臣馆总纂官、国史馆总纂官、方略馆总校官、四库全书馆总纂官、胜国功臣殉节录总纂官、职官表总裁官、八旗通志馆总裁官、实录馆副总裁官、会典馆副总裁官等。人称一时之大手笔,实非过誉之辞。纪晓岚晚年,曾自作挽联云:“浮沉宦海同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堪称其毕生之真实写照。
纪晓岚天资颖悟,才华过人,幼年即有过目成诵之誉,但其学识之渊博,主要还是力学不倦的结果。他三十岁以前,致力于考证之学,“所坐之处,典籍环绕如獭祭。三十以后,以文章与天下相驰骤,抽黄对白,恒彻夜构思。
五十以后,领修秘籍,复折而讲考证”( 《姑妄听之》 自序),加之治学刻苦,博闻强记,故贯彻儒籍,旁通百家。其学术,“主要在辨汉宋儒学之是非,析诗文流派之正伪”(纪维九《纪晓岚》 ),主持风会,为世所宗,实处于当时文坛领袖地位。纪晓岚为文,风格主张质朴简淡,自然妙远;内容上主张不夹杂私怨,不乖于风教。看得出,他很重视文学作品的艺术效果。除开其阶级局限外,其在文风、文德上的主张,今天仍不失其借鉴价值。纪晓岚以才名世,号称“河间才子”。但一生精力,悉付《四库全书》。又兼人已言之,己不欲言,故其卒后,只有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和一部《纪文达公遗集》传世。 《阅微草堂笔记》共五种,二十四卷,其中包括《滦阳消夏录》六卷, 《如是我闻》四卷, 《槐西杂志》四卷, 《姑妄听之》四卷, 《滦阳续录》六卷,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陆续写成。嘉庆五年(1800),由其门人盛时彦合刊印行。本书内容丰富,医卜星相,三教九流,无不涉及,知识性很强,语言质朴淡雅,风格亦庄亦谐,读来饶有兴味。内容上不仅有宣传因果报应等深刻的一面,而且在不少篇章,尖锐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揭穿了道学家的虚伪面目,对人民的悲惨遭遇寄予同情,对人民的勤劳智慧予以赞美,对当时社会上习以为常的许多不情之论,大胆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所以其可以说是一部有很高思想价值和学术价值的书籍。当时每脱一稿,即在社会上广为传抄,同曹雪芹之《红楼梦》、蒲松龄之《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经久不衰,至今仍拥有广大读者。鲁迅先生对纪晓岚笔记小说的艺术风格,给予很高的评价,称其“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 《中国小说史略》)。其《纪文达公遗集》 ,是纪晓岚的一部诗文总集,包括诗、文各十六卷,为人作的墓志铭、碑文、祭文、序跋、书后等,都在其中。此外还包括应子孙科举之需的馆课诗《我法集》,总之多系应酬之作。另外,二十岁以前,在京治考证之学,遍读史籍,举其扼要,尚著有《史通削繁》多卷,为学者掌握和熟悉中国史典提供了方便。
除此这外还撰写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三十二卷《纪文达公遗集》(上十六卷文章,十十六卷诗赋)、十卷《评文心雕龙》、六十三卷《历代职官表》、四卷《史通削繁》三十六卷《河源纪略》、《镜烟堂十种》《畿辅通志》、《沈氏四声考》二郑、《唐人诗律说》一册、《才调集》、《瀛奎律髓》评、《李义山诗》、《陈后山集钞》二十一卷、《张为主客图》、《史氏风雅遗音》、《庚辰集》五卷、《景成纪氏家谱》等。他还参与编选、评点其它一些书籍,也参与了另外一些官书的纂修。
纪晓岚一生才华和学术成就十分突出,多姿多彩。他曾给自己写过一首词,其中两句:“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不老泉”,就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纪晓岚不仅在清代被公认为文坛泰斗,学界领袖,一代文学宗师,就是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一位少见的文化巨人。
纪昀 jǐ yún (1724年6月-- 1805年2月),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在文学作品、通俗评论中,常被称为纪晓岚。清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政治人物,直隶献县(今中国河北献县)人。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代表作品《阅微草堂笔记》
早年经历
纪昀祖籍为应天府上元县,传其家为纪家边。明永乐二年(1404年),奉命“迁大姓实畿辅”(乾隆《献县志》),人称茶星始迁来献县,入安民里四甲籍,卜居献县城东九十里之景城镇。到纪昀,北迁已十四世。
清雍正二年(1724年),农历六月十五日午时纪昀出生,属龙,纪昀为纪容舒次子。
雍正五年(1727年),授课于及孺爱先生,这年第一次见到父亲。
雍正八年(1730年),参加童子试,并优异的成绩得‘神童’绰号。纪昀儿时,居景城东三里之崔尔庄。十一岁随父入京,读书生云精舍。
清乾隆五年(1740年),17岁的纪昀就跟邻县20岁的马氏成婚,纪昀先后有一位夫人和六房妾。
初入仕途
清乾隆八年(1743年),八月参加科试,获第一名;纪昀开始自满起来,同年长子降生,取名纪汝佶。次年乾隆九年(1744年 ),回乡乡试,纪昀所作破题,只考了个四等。
乾隆十二年(1747年),纪昀再应顺天府乡试,以第一名解元夺魁。
乾隆十三年(1748年),春天,参加会试,由于太过自负而被挡在了进士的门槛之外。
乾隆十五年(1750年),四月十六日,纪昀母亲去世,纪昀居丧守孝直到乾隆十七年八月。
乾隆十六年(1751年),纪昀在家守孝,没能参加这年的会试。次年朝廷为祝贺皇太后六旬大寿特开恩科,八月举行会试,纪昀孝服刚除没有参加。
乾隆十九(1754年),纪昀等来了正科会试,考了第二十二名,会试后是殿试,殿试后揭榜,纪昀考了二甲第四。入选翰林院庶吉士。继授编修,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
为官经历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纪昀伴驾热河。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任英武殿纂修。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任功臣馆总纂。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任国史馆总纂。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任方略馆总纂。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正月十二到五月初四,纪昀伴驾南巡。五月,奉命视学福建,官阶提督学政。
乾隆三十年(1765年),纪昀父亲纪容舒在献县崔尔庄病故,纪昀回家服丧三年。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授贵州都匀知府。乾隆帝认为纪昀学问优胜,到外省做官不能尽其所长,将其留在身边。同年四月,提升为侍学士。六月,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两淮盐政卢见曾因有营私贪污行为而被革职查办。纪昀则因为通风报信而被发配乌鲁木齐。同年十月,被遣戍乌鲁木齐赎罪。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因乾隆帝修书需要,由刘统勋荐举,将其从新疆召回,六月初至京师,暂居珠巢街,受诏校秘书。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起,任《四库全书》馆的总纂官,收书三千五百零三种,共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又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热河志》。历任编修、左庶子、兵部侍郎、左都御史、礼部侍郎、尚书。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月,纪昀次子汝传在担任九江府通判时因渎职拖欠赋税而犯法,纪昀受牵连,吏部决定将其降职调任,乾隆知道后改判为降三级留任。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纪昀被提拔为侍读学士,担任文渊阁直阁事。二月,调侍讲学士。大金川首领索诺木降。至此,大、小金川全境荡平。纪昀纂《平定两金川雅》、《平定两金川颂》。九月,充文渊阁直阁事、日讲起居注官。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三月,纪昀被提升为詹事府詹事。四月,又提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月元宵刚过,乾隆第五次南巡,纪昀伴驾。纪昀奉旨和陆锡熊、孙士毅等共同领纂《历代官职表》至乾隆五十四年完成。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纪昀任《契丹国志》总纂官。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纪昀、陆锡熊奉旨总纂《河源纪略》于乾隆四十九年完成。同年《四库全书》完成。
晚年经历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初六,乾隆在乾清宫摆千叟宴,纪昀参加。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八十大寿,前往热河避暑,纪昀伴驾。
乾隆五十六年(1792年),任《八旗通志》馆总裁。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纪昀伴驾第六次南巡。
乾隆六十年(1795年), 纪昀夫人马氏去世。
清嘉庆元年(1796年),任兵部尚书,移任左都御史。次年,又迁任吏部尚书。任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
嘉庆八年(1803年),六月十五日纪昀八十寿辰。
嘉庆十年(1805年)二月十四日,酉时,82岁的纪昀病逝于京城。
纪昀与和珅
传闻二人结怨颇多,事实上,纪昀与和珅的关系就像是忘年交。年轻的和珅处世外向泼辣。年老的、处世逐渐内敛圆滑的纪昀会时时善意地提醒和珅。两人既有政见不同带来的争吵,也有默契的配合。在工作中,更多的是和珅对纪昀的关照;在人际关系上,更多的是纪昀对和珅的帮助。同时,纪昀对自己的能力也非常了解,在文学上固然无人可比,但在治国和理财上远不如和珅。而纪昀本身就只是一个御用文人,也就是说,纪昀与和珅不会有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另一方面两个人也是当时清朝最重要的两个支柱,乾隆最仰仗的两个大臣,如果真的斗的不可开交,那就不可能有康乾盛世了。
纪昀与刘墉
纪昀和刘墉更有着不解之缘。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正是纪昀的乡试主考官。对刘统勋的知遇之恩,纪昀一直是感激零涕。而后来纪昀被发配的案件,又恰是刘墉负责。还有更巧的,举荐纪昀担任四库馆总纂官的,也是这位刘大人。刘墉,刘统勋长子。和珅专权数十年,内外诸臣,无不趋走,唯刘墉、纪昀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大臣始终不曾依附。他们一个善文,一个工书,却都有收藏砚台的癖好。有时相互赠送,也常为一个心爱之物而互相攘夺,但彼此都恬不为意,并以之为笑谈。
烟袋惹的祸
纪昀喜抽旱烟,文臣武将暗地里叫他“纪大烟袋”,有次,乾隆急诏,纪昀来不及将烟熄灭,只好把烟袋藏在靴子里去朝见圣上。烟在靴子里燃烧起来,纪昀忍着痛,希望皇上快点结束,直到裤脚冒出烟来,皇上问他怎么回事,纪昀答:“失火了!”皇上赶快让他出去救火,纪昀才颠着一只脚出去了。以后有好长时间,纪昀不得不拄着拐棍。
文字狱牵连
纪昀在乾隆时期文化专制最残酷的一片风声鹤唳中入主“四库馆”,有清以来的文字狱,到乾隆朝达到了最盛,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思想犯罪”引入法律惩治的范围之内,乾隆朝是为发轫。其文字狱的株连,也远远超过了“大清律”的规定。《四库全书》开馆期间,发生了50多起文字狱案,大多是从修书得到眼线。和纪昀一起担任总纂、总校的大员,或被吓死、或被罚光了家产,除纪昀以外,无一人得到善终。纪昀本人也曾几次被牵连进相关的文字狱中,颇有几番险象丛生。他也被多次记过,出资赔写讹错书籍。所以,在这样的政治高压下,知识分子被异化、被扭曲是难免的。
纪晓岚一生,有两件事情做得最多,一是主持科举,二是领导编修。他曾两次为乡试考官,六次为文武会试考官,故门下士甚众,在士林影响颇大。其主持编修,次数更多,先后做过武英殿纂修官、三通馆纂修官、功臣馆总纂官、国史馆总纂官、方略馆总校官、四库全书馆总纂官、胜国功臣殉节录总纂官、职官表总裁官、八旗通志馆总裁官、实录馆副总裁官、会典馆副总裁官等。人称一时之大手笔,实非过誉之辞。纪晓岚晚年,曾自作挽联云:“浮沉宦海同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堪称其毕生之真实写照。
纪晓岚天资颖悟,才华过人,幼年即有过目成诵之誉,但其学识之渊博,主要还是力学不倦的结果。他三十岁以前,致力于考证之学,“所坐之处,典籍环绕如獭祭。三十以后,以文章与天下相驰骤,抽黄对白,恒彻夜构思。
五十以后,领修秘籍,复折而讲考证”( 《姑妄听之》 自序),加之治学刻苦,博闻强记,故贯彻儒籍,旁通百家。其学术,“主要在辨汉宋儒学之是非,析诗文流派之正伪”(纪维九《纪晓岚》 ),主持风会,为世所宗,实处于当时文坛领袖地位。纪晓岚为文,风格主张质朴简淡,自然妙远;内容上主张不夹杂私怨,不乖于风教。看得出,他很重视文学作品的艺术效果。除开其阶级局限外,其在文风、文德上的主张,今天仍不失其借鉴价值。纪晓岚以才名世,号称“河间才子”。但一生精力,悉付《四库全书》。又兼人已言之,己不欲言,故其卒后,只有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和一部《纪文达公遗集》传世。 《阅微草堂笔记》共五种,二十四卷,其中包括《滦阳消夏录》六卷, 《如是我闻》四卷, 《槐西杂志》四卷, 《姑妄听之》四卷, 《滦阳续录》六卷,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陆续写成。嘉庆五年(1800),由其门人盛时彦合刊印行。本书内容丰富,医卜星相,三教九流,无不涉及,知识性很强,语言质朴淡雅,风格亦庄亦谐,读来饶有兴味。内容上不仅有宣传因果报应等深刻的一面,而且在不少篇章,尖锐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揭穿了道学家的虚伪面目,对人民的悲惨遭遇寄予同情,对人民的勤劳智慧予以赞美,对当时社会上习以为常的许多不情之论,大胆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所以其可以说是一部有很高思想价值和学术价值的书籍。当时每脱一稿,即在社会上广为传抄,同曹雪芹之《红楼梦》、蒲松龄之《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经久不衰,至今仍拥有广大读者。鲁迅先生对纪晓岚笔记小说的艺术风格,给予很高的评价,称其“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 《中国小说史略》)。其《纪文达公遗集》 ,是纪晓岚的一部诗文总集,包括诗、文各十六卷,为人作的墓志铭、碑文、祭文、序跋、书后等,都在其中。此外还包括应子孙科举之需的馆课诗《我法集》,总之多系应酬之作。另外,二十岁以前,在京治考证之学,遍读史籍,举其扼要,尚著有《史通削繁》多卷,为学者掌握和熟悉中国史典提供了方便。
除此这外还撰写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三十二卷《纪文达公遗集》(上十六卷文章,十十六卷诗赋)、十卷《评文心雕龙》、六十三卷《历代职官表》、四卷《史通削繁》三十六卷《河源纪略》、《镜烟堂十种》《畿辅通志》、《沈氏四声考》二郑、《唐人诗律说》一册、《才调集》、《瀛奎律髓》评、《李义山诗》、《陈后山集钞》二十一卷、《张为主客图》、《史氏风雅遗音》、《庚辰集》五卷、《景成纪氏家谱》等。他还参与编选、评点其它一些书籍,也参与了另外一些官书的纂修。
纪晓岚一生才华和学术成就十分突出,多姿多彩。他曾给自己写过一首词,其中两句:“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不老泉”,就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纪晓岚不仅在清代被公认为文坛泰斗,学界领袖,一代文学宗师,就是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一位少见的文化巨人。
点击右上角
"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