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内容: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封常清,蒲州猗氏人也。外祖教其读书,多所历览。外祖死,常清孤贫,年三十馀,未有名,将军高仙芝为都知兵马使,颇有材能,每出军,奏傔从三十馀人,衣服鲜明。常清慨然发愤,投牒请预。常清细瘦,脚短而跛,仙芝见其貌寝,不纳。明日复至,仙芝谢曰:“傔已足,何庸复来!”常清怒曰:“慕
公高义,愿事鞭辔,所以无媒而前,何见拒之深乎?以貌取人,恐失之子羽,公其念之!”仙芝不得已,补为傔。
会达奚部落背叛,自黑山北向,西趣碎叶。仙芝以二千骑追蹑。常清于幕中潜作捷书,具言次舍井泉,遇贼形势,克获谋略,事颇精审。仙芝所欲言,无不周悉,仙芝大骇异之。即用之,遂知名。以功授叠州地戍主。仙芝每出征讨,常令常清知留后事。常清有才学,果决。知留后时,仙芝委家事于郎将
郑德诠,其乳母子也,威动军中。德诠见常清始贵,素易之,自后走马突常清而去。常清命左右密引德诠至庭中,因杖死,以面仆地曳出之。仙芝妻及乳母于门外号哭救之,不得,因以其状上仙芝。仙芝惊,及见常清,惮其公,不敢让。常清亦不之谢。会大将有罪者,又杀二人,军中莫不股栗。常清性勤俭,耐苦劳,出军乘骡,私厩才二马,赏罚严明。
元宝末入朝,时禄山已叛,帝引见,何方诛讨?常清见帝忧,因大言:“太平斯久,人不知战。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玄宗壮其言。翌日,以常清为范阳节度,乘驿赴东京,募兵六万,皆庸保市井之流。乃斫断河阳桥,于东京为固守之备。十二月,禄山渡河,常清使骁骑拒之,杀柘羯数十百人。贼大军继至,常清退入上东门,又战不利,贼鼓而进,杀掠人吏。常清又战于都亭驿,不胜。退守宣仁门,又败。乃语仙芝曰:“贼锐甚。难与争锋,潼关无兵,一夫奔突则京师危,不如急守潼关。”仙芝从之。败书闻,帝令边令诚以诏书至,示之,常清曰:“吾所以不死者,不忍污国家节,受戮贼手,讨逆无效,令死乃甘心。”又表言:“臣死后,望陛下无轻此贼,则社稷安。”是日临刑,以表授令诚而死。人多哀之。
(取材于《新唐书·封常清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B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C.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D.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左右”是多义词,有方位“左边右边”之意,有动词“支配”之意,也有副词“反正”之意,文中指跟随的人。
B.“牒”指用竹片制成的短简,将短简编连在一起也称为牒。“投牒”在文中指呈递文书。
C.“子羽”是孔子弟子,因为相貌和体型都不好看被孔子认为没有前途,但其刻苦学习,终成大器。文中借此典故希望高仙芝不要以貌取人。
D.“阙”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建筑。“阙下”即官阙之下,文中借指皇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封常清出身贫苦,相貌丑陋,开始并不受赏识,但他锲而不舍,抓住时机写出一篇让高仙芝非
常赏识的战报,从而崭露头角。
B.封常清执法严明,因郑德诠故意纵马冲击他的侍从,就依法处死了他;后又斩杀两名犯罪的大将,于是军中人都很怕他。
C.封常清大声向皇帝进言,提出大的战略方针,皇帝很赏识,派他前往迎敌,他到达洛阳后,招募军队,截断河阳桥据守。
D.封常清认为,据守潼关,能够守护京师长安,自己虽可能被临阵逃脱的罪名杀死,但也胜过死于敌手受辱。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慕公高义,愿事鞭辔,所以无媒而前,何见拒之深乎?
(2)仙芝惊,及见常清,惮其公,不敢让。常清亦不之谢。
试题答案:
4.C (3分)
【解析】本题有两个考查点,一是“事有逆顺势有奇变”中间断在何处,以句式整齐看应为“事有逆顺/势有奇变”,可排除B、D两项;二是“挑马箠渡河”是修饰关系不可断开,“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中间可断可不断,排除A项。
5.D (3分)
【解析】“阙下”在文中借指朝廷。
6.C (3分)
【解析】“因大言”不是大声,封建制度不允许,应该指的是说大话、夸口。另外,说的也不是战略方针。
7.(10分)
(1)(5分) 我仰慕您的高义,愿意侍奉您,所以没人介绍自己来了,您为什么拒绝我那么厉害呢?
【解析】主要考查“事鞭辔”“所以”“媒”“见”等词语在句中的含义。(每点1分,大意1分)
(2)(5分) 高仙芝惊诧,等到见了常清,畏惧他的公正无私,不敢责备他。常清也不为这件事道歉。
【解析】主要考查“惮”“公”“让”“谢”等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每点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封常清是蒲州猗氏县人,他的外祖父教他读书,在外祖父的指导下,封常清学识广博精
深。外祖父死后,封常清无所依靠,从此过着清贫的生活。封常清年过三十后,仍然默默无闻。当时将军高仙芝担任都知兵马使,颇有才能,每次出兵,身边有三十多名侍从,而且衣服鲜艳漂亮。封常清也想成为高仙芝的侍从,便慷慨激昂向高仙芝投书一封,毛遂自荐。但封常清的形象却非常差,不但身材细瘦,而且还斜眼、脚短且跛足。高仙芝见到封常清后,嫌他相貌丑陋,不愿接受。第二天再次投书。高仙芝拒绝说:“侍从已录取够了,哪里用得着又来呢?”封常清发怒说:“我仰慕您的高义,愿意侍奉您,所以没人介绍自己来了,您为什么拒绝我那么厉害呢?看容貌录用人,会把子羽看错,您还是考虑一下吧?”高仙芝没办法,就把他录取到侍从中。
恰逢达奚各部叛乱,从黑山以北,直到碎叶城。高仙芝率领两千名精锐骑兵截击。封常清在帐中私下写好战报,战书中条理分明详细陈述作战的情况及战术。高仙芝想说的,他在报捷书中都写出来了,高仙芝大为吃惊,便马上来用,封常清于是逐渐有名气。以击败达奚之功,高仙芝被授任叠州戍主。以后高仙芝每次出征,常令封常清管理后方事务。封常清有才学,办事果断。封常清管理后方事务时,高仙芝曾委托家事于郎将郑德诠,郑德诠是高仙芝乳母之子,所以在军中的威望很高。郑德诠见封常清才开始显贵,瞧不起他,有一次甚至骑马冲击他的侍从。封常清派人秘密把郑德诠带到庭院,用杖打死,然后又将郑德诠脸朝下拖出。高仙芝的母亲和乳母闻讯后,在门外号啕大哭,想要救郑德诠,但已来不及了。她们把情况告诉了高仙芝。高仙芝惊诧,等到见了常清,畏惧他的公正无私,不敢责备他。常清也不为这件事道歉。后又有大将犯罪,封常清斩杀两名,于是军中人没有不害怕他的。常清性勤俭,耐得住辛苦劳累,出军乘骡车,自己的马厩只有两匹马,赏罚严明。
天宝末年入朝,安禄山谋反,皇帝召见,让封常清出个主意讨伐。封常清见皇帝烦忧,大言不惭地说:“天下太长时间太平了,人们不知如何作战,然而事情形势瞬息万变,臣请策马到东京,打开库府,招募勇士,挑着马棰渡河,按计算的时间,取来安禄山的首级,悬于朝门。”玄宗觉得他的言辞很雄壮。第二天,任封常清为范阳节度使,让他乘车到东都洛阳。封常清招募了六万士兵,但都是市井庸碌之人。于是斫断河阳桥,把东京作为固守的防备之处。十二月,安禄山渡河,常清使骁勇的骑兵抵御,杀死数千柘羯人。贼军继续抵达,常清退守东门,再战失利,贼击鼓前进,杀掠百姓官吏。常清又战于都亭驿,没有获胜。退守宣仁门,又失败了。于是对仙芝说:“贼军很厉害。很难与之争锋,潼关没有士兵,一旦被突然袭击攻入那么京师危急,不如赶紧退守潼关。”仙芝听从了他的建议。战败书信传达,帝让边令诚拿着诏书抵达,给常清看,常清说:“我所以不死的原因,是不忍心玷污国家名节,受戮于贼手,讨伐没有效果。如今死也就甘心了。”又上表说:“我死后,希望陛下不要轻视此贼,那么社稷才会安定。”这一天临刑,常清报奏表交给令诚然后死去。许多人为之哀伤。
试题内容: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封常清,蒲州猗氏人也。外祖教其读书,多所历览。外祖死,常清孤贫,年三十馀,未有名,将军高仙芝为都知兵马使,颇有材能,每出军,奏傔从三十馀人,衣服鲜明。常清慨然发愤,投牒请预。常清细瘦,脚短而跛,仙芝见其貌寝,不纳。明日复至,仙芝谢曰:“傔已足,何庸复来!”常清怒曰:“慕
公高义,愿事鞭辔,所以无媒而前,何见拒之深乎?以貌取人,恐失之子羽,公其念之!”仙芝不得已,补为傔。
会达奚部落背叛,自黑山北向,西趣碎叶。仙芝以二千骑追蹑。常清于幕中潜作捷书,具言次舍井泉,遇贼形势,克获谋略,事颇精审。仙芝所欲言,无不周悉,仙芝大骇异之。即用之,遂知名。以功授叠州地戍主。仙芝每出征讨,常令常清知留后事。常清有才学,果决。知留后时,仙芝委家事于郎将
郑德诠,其乳母子也,威动军中。德诠见常清始贵,素易之,自后走马突常清而去。常清命左右密引德诠至庭中,因杖死,以面仆地曳出之。仙芝妻及乳母于门外号哭救之,不得,因以其状上仙芝。仙芝惊,及见常清,惮其公,不敢让。常清亦不之谢。会大将有罪者,又杀二人,军中莫不股栗。常清性勤俭,耐苦劳,出军乘骡,私厩才二马,赏罚严明。
元宝末入朝,时禄山已叛,帝引见,何方诛讨?常清见帝忧,因大言:“太平斯久,人不知战。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玄宗壮其言。翌日,以常清为范阳节度,乘驿赴东京,募兵六万,皆庸保市井之流。乃斫断河阳桥,于东京为固守之备。十二月,禄山渡河,常清使骁骑拒之,杀柘羯数十百人。贼大军继至,常清退入上东门,又战不利,贼鼓而进,杀掠人吏。常清又战于都亭驿,不胜。退守宣仁门,又败。乃语仙芝曰:“贼锐甚。难与争锋,潼关无兵,一夫奔突则京师危,不如急守潼关。”仙芝从之。败书闻,帝令边令诚以诏书至,示之,常清曰:“吾所以不死者,不忍污国家节,受戮贼手,讨逆无效,令死乃甘心。”又表言:“臣死后,望陛下无轻此贼,则社稷安。”是日临刑,以表授令诚而死。人多哀之。
(取材于《新唐书·封常清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B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C.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D.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左右”是多义词,有方位“左边右边”之意,有动词“支配”之意,也有副词“反正”之意,文中指跟随的人。
B.“牒”指用竹片制成的短简,将短简编连在一起也称为牒。“投牒”在文中指呈递文书。
C.“子羽”是孔子弟子,因为相貌和体型都不好看被孔子认为没有前途,但其刻苦学习,终成大器。文中借此典故希望高仙芝不要以貌取人。
D.“阙”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建筑。“阙下”即官阙之下,文中借指皇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封常清出身贫苦,相貌丑陋,开始并不受赏识,但他锲而不舍,抓住时机写出一篇让高仙芝非
常赏识的战报,从而崭露头角。
B.封常清执法严明,因郑德诠故意纵马冲击他的侍从,就依法处死了他;后又斩杀两名犯罪的大将,于是军中人都很怕他。
C.封常清大声向皇帝进言,提出大的战略方针,皇帝很赏识,派他前往迎敌,他到达洛阳后,招募军队,截断河阳桥据守。
D.封常清认为,据守潼关,能够守护京师长安,自己虽可能被临阵逃脱的罪名杀死,但也胜过死于敌手受辱。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慕公高义,愿事鞭辔,所以无媒而前,何见拒之深乎?
(2)仙芝惊,及见常清,惮其公,不敢让。常清亦不之谢。
试题答案:
4.C (3分)
【解析】本题有两个考查点,一是“事有逆顺势有奇变”中间断在何处,以句式整齐看应为“事有逆顺/势有奇变”,可排除B、D两项;二是“挑马箠渡河”是修饰关系不可断开,“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中间可断可不断,排除A项。
5.D (3分)
【解析】“阙下”在文中借指朝廷。
6.C (3分)
【解析】“因大言”不是大声,封建制度不允许,应该指的是说大话、夸口。另外,说的也不是战略方针。
7.(10分)
(1)(5分) 我仰慕您的高义,愿意侍奉您,所以没人介绍自己来了,您为什么拒绝我那么厉害呢?
【解析】主要考查“事鞭辔”“所以”“媒”“见”等词语在句中的含义。(每点1分,大意1分)
(2)(5分) 高仙芝惊诧,等到见了常清,畏惧他的公正无私,不敢责备他。常清也不为这件事道歉。
【解析】主要考查“惮”“公”“让”“谢”等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每点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封常清是蒲州猗氏县人,他的外祖父教他读书,在外祖父的指导下,封常清学识广博精
深。外祖父死后,封常清无所依靠,从此过着清贫的生活。封常清年过三十后,仍然默默无闻。当时将军高仙芝担任都知兵马使,颇有才能,每次出兵,身边有三十多名侍从,而且衣服鲜艳漂亮。封常清也想成为高仙芝的侍从,便慷慨激昂向高仙芝投书一封,毛遂自荐。但封常清的形象却非常差,不但身材细瘦,而且还斜眼、脚短且跛足。高仙芝见到封常清后,嫌他相貌丑陋,不愿接受。第二天再次投书。高仙芝拒绝说:“侍从已录取够了,哪里用得着又来呢?”封常清发怒说:“我仰慕您的高义,愿意侍奉您,所以没人介绍自己来了,您为什么拒绝我那么厉害呢?看容貌录用人,会把子羽看错,您还是考虑一下吧?”高仙芝没办法,就把他录取到侍从中。
恰逢达奚各部叛乱,从黑山以北,直到碎叶城。高仙芝率领两千名精锐骑兵截击。封常清在帐中私下写好战报,战书中条理分明详细陈述作战的情况及战术。高仙芝想说的,他在报捷书中都写出来了,高仙芝大为吃惊,便马上来用,封常清于是逐渐有名气。以击败达奚之功,高仙芝被授任叠州戍主。以后高仙芝每次出征,常令封常清管理后方事务。封常清有才学,办事果断。封常清管理后方事务时,高仙芝曾委托家事于郎将郑德诠,郑德诠是高仙芝乳母之子,所以在军中的威望很高。郑德诠见封常清才开始显贵,瞧不起他,有一次甚至骑马冲击他的侍从。封常清派人秘密把郑德诠带到庭院,用杖打死,然后又将郑德诠脸朝下拖出。高仙芝的母亲和乳母闻讯后,在门外号啕大哭,想要救郑德诠,但已来不及了。她们把情况告诉了高仙芝。高仙芝惊诧,等到见了常清,畏惧他的公正无私,不敢责备他。常清也不为这件事道歉。后又有大将犯罪,封常清斩杀两名,于是军中人没有不害怕他的。常清性勤俭,耐得住辛苦劳累,出军乘骡车,自己的马厩只有两匹马,赏罚严明。
天宝末年入朝,安禄山谋反,皇帝召见,让封常清出个主意讨伐。封常清见皇帝烦忧,大言不惭地说:“天下太长时间太平了,人们不知如何作战,然而事情形势瞬息万变,臣请策马到东京,打开库府,招募勇士,挑着马棰渡河,按计算的时间,取来安禄山的首级,悬于朝门。”玄宗觉得他的言辞很雄壮。第二天,任封常清为范阳节度使,让他乘车到东都洛阳。封常清招募了六万士兵,但都是市井庸碌之人。于是斫断河阳桥,把东京作为固守的防备之处。十二月,安禄山渡河,常清使骁勇的骑兵抵御,杀死数千柘羯人。贼军继续抵达,常清退守东门,再战失利,贼击鼓前进,杀掠百姓官吏。常清又战于都亭驿,没有获胜。退守宣仁门,又失败了。于是对仙芝说:“贼军很厉害。很难与之争锋,潼关没有士兵,一旦被突然袭击攻入那么京师危急,不如赶紧退守潼关。”仙芝听从了他的建议。战败书信传达,帝让边令诚拿着诏书抵达,给常清看,常清说:“我所以不死的原因,是不忍心玷污国家名节,受戮于贼手,讨伐没有效果。如今死也就甘心了。”又上表说:“我死后,希望陛下不要轻视此贼,那么社稷才会安定。”这一天临刑,常清报奏表交给令诚然后死去。许多人为之哀伤。
点击右上角
"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