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内容: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
朱湾
寻得仙源访隐沦①,渐来深处渐无尘。
初行竹里唯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
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
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②。
注释:①隐沦:泛指神仙。②如今不是秦: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紧承题意,点名入山寻访隐者。诗人将“隐者”与“隐沦”作对比,把隐者隐居的东溪形容为仙源,流露出他对韦九山人的崇敬之情。
B.颔联“唯”“始”两个副词用得贴切,既表明诗人一路前行的状态,更惟妙惟肖地传达了那种乍惊还喜的心情。从章法上看,此联照应了上联中的“仙源”一词。
C.“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巧用设问,一问一答,紧密呼应。“人”的出现给山色增添了几分盎然的生气。
D.尾联以议论作结,标举承平而隐的风尚。“朝市”泛指尘世。韦九山人为了逃避世俗烦恼以及无法人世的困惑,隐逸山林,实为避祸之举。
E.全诗语言自然清新,诗脉婉转流畅,意境淡远悠长。诗人通过对隐者东溪草堂的描绘,表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超脱情怀。
15.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分)
试题答案:
14.(5分)AD 【评分标准】选A得3分, 选D得2分,共5分,选B.C.E不得分。
【解析】A.本题考查对诗歌句意和表达技巧鉴赏能力。“诗人将‘隐者’与 ‘隐沦’作对比”说法错误。诗人以“隐沦”指代韦九山人。
D.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和内容的分析能力。“韦九山人为了逃避世俗烦恼以及无法入世的困惑,隐逸山林,实为避祸之举”说法与“标举承平而隐的风尚”前后矛盾。尘世之中尚为承平之世,不是秦末乱世,韦九山人隐逸山林不是避祸之举,而是天性使然。
15.(共6分,其中答出情感给2分,分析每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厌倦朝市、向往归隐的心情。(或对污浊尘世的厌弃,对远离尘世的隐居生活的喜爱。)(2分)(1)首联“无尘”二字写出了诗人对于幽静安宁的山林的欣赏,也透露出作者对污浊尘世的厌弃。(1分)(2)颔联“唯通马”足见深山之僻野幽邃,“始见人”则更进一步表现了曲径通幽的意境,紧扣诗题中的“隐”。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1分)(3)颈联描写了一个四面云山、寥阔寂静、远离尘俗的美好境地,宛若到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表现作者对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1分)(4)尾联虽以议论作结,但作者对韦九山人隐逸山林天性使然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1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分点作答:一是准确指出表现了何种情感。二是结合各联诗句阐释。
试题内容: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
朱湾
寻得仙源访隐沦①,渐来深处渐无尘。
初行竹里唯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
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
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②。
注释:①隐沦:泛指神仙。②如今不是秦: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紧承题意,点名入山寻访隐者。诗人将“隐者”与“隐沦”作对比,把隐者隐居的东溪形容为仙源,流露出他对韦九山人的崇敬之情。
B.颔联“唯”“始”两个副词用得贴切,既表明诗人一路前行的状态,更惟妙惟肖地传达了那种乍惊还喜的心情。从章法上看,此联照应了上联中的“仙源”一词。
C.“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巧用设问,一问一答,紧密呼应。“人”的出现给山色增添了几分盎然的生气。
D.尾联以议论作结,标举承平而隐的风尚。“朝市”泛指尘世。韦九山人为了逃避世俗烦恼以及无法人世的困惑,隐逸山林,实为避祸之举。
E.全诗语言自然清新,诗脉婉转流畅,意境淡远悠长。诗人通过对隐者东溪草堂的描绘,表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超脱情怀。
15.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分)
试题答案:
14.(5分)AD 【评分标准】选A得3分, 选D得2分,共5分,选B.C.E不得分。
【解析】A.本题考查对诗歌句意和表达技巧鉴赏能力。“诗人将‘隐者’与 ‘隐沦’作对比”说法错误。诗人以“隐沦”指代韦九山人。
D.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和内容的分析能力。“韦九山人为了逃避世俗烦恼以及无法入世的困惑,隐逸山林,实为避祸之举”说法与“标举承平而隐的风尚”前后矛盾。尘世之中尚为承平之世,不是秦末乱世,韦九山人隐逸山林不是避祸之举,而是天性使然。
15.(共6分,其中答出情感给2分,分析每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厌倦朝市、向往归隐的心情。(或对污浊尘世的厌弃,对远离尘世的隐居生活的喜爱。)(2分)(1)首联“无尘”二字写出了诗人对于幽静安宁的山林的欣赏,也透露出作者对污浊尘世的厌弃。(1分)(2)颔联“唯通马”足见深山之僻野幽邃,“始见人”则更进一步表现了曲径通幽的意境,紧扣诗题中的“隐”。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1分)(3)颈联描写了一个四面云山、寥阔寂静、远离尘俗的美好境地,宛若到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表现作者对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1分)(4)尾联虽以议论作结,但作者对韦九山人隐逸山林天性使然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1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分点作答:一是准确指出表现了何种情感。二是结合各联诗句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