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内容: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病后登快哉亭(1)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⑵,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1)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2)黄花:菊花。
8.诗歌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9.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和章法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
试题答案:
【答案】
8.①滞留他乡、思归不得的惆怅(归乡的渴望)。诗人病后思归,遥想故园菊花又开,而自己却辜负了回乡赏花之约,心头更觉怅惘。②凄凉落寞之感。秋风萧瑟,侵入发肤,让诗人心中倍感凄凉(如答“秋风吹白了霜鬓,满是‘白发生头未得归’的惆怅”也可)。(5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
9.①意境营造:本诗以清蝉、斜阳、暮鸦、衰草、秋风为主要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杜诗以急风、高天、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为主要意象,营造出雄阔苍凉的意境。②章法结构:本诗一、三联写景,二、四联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层次清晰。
(6分;每点3分,其中分号前后内容答出一方面给2分,答出两方面给3分)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尾联中的“故园”“秋风”“负黄花约”“秋风发上生”等内容体会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本题,题干已经指明了答题的方向,“营造的意境”和“章法结构”方面的不同。
试题内容: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病后登快哉亭(1)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⑵,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1)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2)黄花:菊花。
8.诗歌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9.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和章法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
试题答案:
【答案】
8.①滞留他乡、思归不得的惆怅(归乡的渴望)。诗人病后思归,遥想故园菊花又开,而自己却辜负了回乡赏花之约,心头更觉怅惘。②凄凉落寞之感。秋风萧瑟,侵入发肤,让诗人心中倍感凄凉(如答“秋风吹白了霜鬓,满是‘白发生头未得归’的惆怅”也可)。(5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
9.①意境营造:本诗以清蝉、斜阳、暮鸦、衰草、秋风为主要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杜诗以急风、高天、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为主要意象,营造出雄阔苍凉的意境。②章法结构:本诗一、三联写景,二、四联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层次清晰。
(6分;每点3分,其中分号前后内容答出一方面给2分,答出两方面给3分)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尾联中的“故园”“秋风”“负黄花约”“秋风发上生”等内容体会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本题,题干已经指明了答题的方向,“营造的意境”和“章法结构”方面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