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内容:
14.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秋月 [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白云红叶两悠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加以分析。(4分)
(2)有评者说,全诗无一笔写月,而处处见月,正如司空图所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4分)
试题答案:
14.(1)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借景抒情的手法。从实景角度看,写了夜晚看到的云之洁白和枫叶之红艳;从虚的角度看,具有象征意义,写出了“白云”的浮游和“红叶”的飘逸,借助景物,表现了诗人悠闲清静的心境。
(2)同意。前两句写清亮的溪水绕着翠绿的青山,澄碧的天空倒映于水中,两者澄鲜一色,正是因为有皎洁的月光,诗人才在秋夜中欣赏到水之清,感受到山之碧。诗的第三、四句写诗人在静观秋光月色之中而生的超尘脱俗、心旷神怡之感。全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所有景物和感受都是受到月光的笼罩,而全诗不着一月字,“尽得风流”。(如果答“不同意”,理由充分即可。)
试题内容:
14.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秋月 [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白云红叶两悠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加以分析。(4分)
(2)有评者说,全诗无一笔写月,而处处见月,正如司空图所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4分)
试题答案:
14.(1)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借景抒情的手法。从实景角度看,写了夜晚看到的云之洁白和枫叶之红艳;从虚的角度看,具有象征意义,写出了“白云”的浮游和“红叶”的飘逸,借助景物,表现了诗人悠闲清静的心境。
(2)同意。前两句写清亮的溪水绕着翠绿的青山,澄碧的天空倒映于水中,两者澄鲜一色,正是因为有皎洁的月光,诗人才在秋夜中欣赏到水之清,感受到山之碧。诗的第三、四句写诗人在静观秋光月色之中而生的超尘脱俗、心旷神怡之感。全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所有景物和感受都是受到月光的笼罩,而全诗不着一月字,“尽得风流”。(如果答“不同意”,理由充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