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双面镜子

 浏览:4629 次
 0篇评论

清晨推开窗户,我看到楼下王叔叔又在用手机拍他的绿萝。这部能捕捉植物生长轨迹的智能设备,和三十年前他父亲记录作物生长的牛皮笔记本,都在见证着人类丈量世界的不同方式。

从钻木取火到煤气灶蓝焰跳动,从甲骨文到云端数据库,文明确实像不断添砖加瓦的塔楼。1784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让纺织女工告别手摇纺车时,伦敦市民却不得不在煤烟笼罩的晨雾中咳嗽着赶路。这让我想起老家后山那片被酸雨侵蚀的松林——二十年前它们还像绿色卫兵般挺拔。

科技浪潮中藏着太多令人深思的细节。去年参观科技馆,解说员说核能既能为城市供电,也能瞬间摧毁广岛长崎。展柜里锈迹斑斑的指南针与旁边卫星定位仪形成奇妙对话,它们都在指引方向,但后者让多少孩子失去了仰望星空辨认北斗的乐趣?

上个月新闻里北极熊在融冰上踉跄的画面,让我想起去年台风冲垮的海堤。当澳大利亚科学家为复活灭绝物种欢呼时,大堡礁的珊瑚却在持续白化。这些看似无关的事件,都在诉说着同个真理:文明该像老中医配药,讲究君臣佐使的平衡。

阳台上的太阳能板闪着微光,楼下垃圾分类站标着四种颜色。或许真正的进步不在于发明多精妙的科技,而在于我们使用它们时,是否记得给每片雪花准备承接它的掌心。就像爷爷常说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理应为未来的乘凉者留好树苗。

本文图片及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