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详情页
《塞上曲送元美》(李攀龙)
塞上曲送元美 诗歌鉴赏
2670

试题内容: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塞上曲送元美①

【明】李攀龙

白羽②如霜出塞寒,

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

多少征人马上看。

【注】①元美,即王世贞(字元美),与李攀龙齐名,同为“后七子”领袖。②羽书。又名羽檄。古代征调军队的文书,插鸟羽示紧急,故名。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运用比喻,以“霜”喻“白羽”,既形容鸟羽之白,又烘托塞外之寒,还暗示形势逼人。

B.次句运用拟人,以“胡烽不断”比拟异族频频入侵,战报直入朝廷,局势之严峻尽在不言中。

C.前两句选用白羽、寒塞、胡烽、长安四组意象,强调军情的紧急,为元美的出行渲染气氛。

D.第三句把边塞的月夜写得非常静美,既衬托情意,暗示时间,又与下文“征人”看月相照应。

E.后两句承上面来,写军士出征应战,节奏由舒缓变急促,内容从战事转抒情,豪装中有缠绵。

18.三、四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试题答案:

17.BE

18.望月,表达了对团圆的渴望,表现征人怀念家乡的愁情;夜月之下无数“征人”“马上”驰骋,雄壮的场面也表达了将士们立功边塞的豪情;又蕴含了希望元美勉力边务,不辱使命的感情。

【解析】

1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是考查对诗歌语言以及技巧的分析。B项,“运用拟人”错误,“胡烽不断接长安”应是运用借代,“胡烽不断”借指异族频频入侵,“长安”代指明朝都城北京。E项,应为“节奏由急促变舒缓”。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应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选项辨析。比如B项,考查修辞技巧,第二句“胡烽不断接长安”,“胡烽不断”形象地点明外族屡侵边境。长安是唐代国都,此时是明代,应是代指明朝都城,“接长安”应前句“出塞寒”,表示边境频频告急,战报直入朝廷,军情之峻急尽在不言之中。E项,诗的前两句给全诗笼罩上紧张的战争气氛,节奏急促;后两句写军士出征应战,写西山月,写戍守边关的将士们人未卸衣,马未卸鞍,他们正焦急地翘首等待着京城的决策到来,此时的节奏变得舒缓,内容从战事转抒情。

1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三、四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这两句承上而来,月可以说是写边塞的诗作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月照边关,使塞外景色壮阔而悲凉,朦胧而凄清,颇具边塞情调,诗人在第三句里,把边塞的月夜写得非常静美;诗中的“一片月”。不仅能衬托情意,而且能喻示时间,渲染气氛。天下共一月,何必有西山东山,家乡异地之分。诗中的“西山月”含意很深,“西山”与“边塞”、“胡烽”暗自相联。又同下句“征人看月”情融意合,构成佳境。而征人看月,则又交织着怀念家乡的愁情与立功边塞的雄心。“多少征人”,意即许多离乡远征、抗敌卫国的将士,他们都是人,立身边塞,目视明月清辉,心头泛起思乡之情。“马上看”就含蓄着这种情感,战士们骑马奔赴塞外或巡逻边境中,抬头看望高悬空中的明月,既思念亲切的家乡,留恋美好的人生,又准备为保卫祖国的大好河山而誓死战斗。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必须结合诗歌的标题、题材以及两句诗中涉及的景物“西山月”、将士的活动来分析情感。

相关作文